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,球囊和支架是常用的介入治療耗材,它們與麻醉用針配合,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。以下將詳細介紹球囊支架的治療過程,幫助患者更好地了解這一治療手段。
一、治療前準備
(一)患者評估
醫(yī)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和評估,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、癥狀、心電圖、心臟超聲等檢查結果,以確定患者是否適合進行球囊支架治療。同時,會評估患者的麻醉風險,為麻醉用針的選擇和麻醉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。
(二)麻醉準備
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治療需求,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。對于一些簡單的介入治療,可能只需要局部麻醉,通過麻醉用針在穿刺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藥物,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。對于病情較重、手術時間較長或患者緊張焦慮的情況,可能會選擇靜脈全身麻醉或區(qū)域神經阻滯等麻醉方式。麻醉醫(yī)生會在治療前與患者溝通,解釋麻醉的過程和注意事項,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。
(三)器械準備
準備好球囊、支架、導管、導絲等介入治療所需的器械,以及麻醉用針、麻醉藥物等麻醉相關物品。對所有器械進行嚴格的消毒和檢查,確保其性能良好、無菌安全。
二、治療過程
(一)穿刺與置管
在局部麻醉下,醫(yī)生使用麻醉用針進行穿刺操作。通常選擇股動脈或橈動脈作為穿刺點,將穿刺針經皮膚刺入動脈血管。穿刺成功后,通過穿刺針置入導管鞘,為后續(xù)的導管和導絲操作提供通道。
(二)血管造影
將造影導管經導管鞘送入動脈血管,在X線透視下,將導管送至冠狀動脈開口處。然后注入造影劑,使冠狀動脈顯影,從而明確病變的部位、范圍和程度。這一步驟對于確定球囊和支架的放置位置至關重要。
(三)球囊擴張
根據血管造影的結果,選擇合適的球囊導管。將球囊導管沿導絲送至病變部位,然后向球囊內注入液體使其膨脹。球囊膨脹后會擠壓狹窄的血管壁,擴張血管,改善血流。在球囊擴張過程中,醫(yī)生會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、心電圖變化和血管造影圖像,根據情況調整球囊的壓力和擴張時間。
(四)支架植入
如果球囊擴張后血管狹窄仍然較重,或者為了防止血管再次狹窄,醫(yī)生會選擇合適的支架進行植入。將支架套在已擴張的球囊上,然后將帶支架的球囊導管送至病變部位。再次加壓使球囊膨脹,支架隨之擴張并貼附在血管壁上。支架植入后,可以支撐血管壁,保持血管的通暢。
(五)后擴張(如有需要)
支架植入后,為了使支架更好地貼附在血管壁上,減少支架內血栓形成和再狹窄的發(fā)生,有時會進行后擴張操作。使用比支架稍大的球囊對支架進行再次擴張,使支架與血管壁緊密貼合。
(六)治療結束與評估
治療結束后,再次進行血管造影,評估治療效果。觀察血管是否通暢,支架的位置和形態(tài)是否正常,有無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。如果治療效果滿意,撤出導管、導絲和導管鞘,對穿刺部位進行壓迫止血,并加壓包扎。
三、治療后護理
(一)穿刺部位護理
治療后,患者需要臥床休息,穿刺側肢體保持伸直狀態(tài),避免彎曲和活動,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。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、血腫、疼痛等情況,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(yī)生處理。一般壓迫止血時間為15 - 20分鐘,之后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24小時。
(二)生命體征監(jiān)測
術后持續(xù)監(jiān)測患者的生命體征,包括心率、血壓、呼吸等。觀察患者有無胸痛、胸悶、心悸等不適癥狀,及時發(fā)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(fā)癥,如心律失常、心肌梗死、支架內血栓形成等。
(三)藥物治療
患者需要按照醫(yī)生的囑咐服用抗血小板藥物、抗凝藥物等,以預防支架內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狹窄。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有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,抗凝藥物有低分子肝素等。服藥期間要注意觀察有無出血傾向,如牙齦出血、鼻出血、皮膚瘀斑等,如有異常及時就醫(yī)。
(四)康復指導
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,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。鼓勵患者逐漸增加活動量,但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。同時,指導患者合理飲食,戒煙限酒,控制體重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四、治療的風險與并發(fā)癥
(一)血管損傷
在穿刺、導管和導絲操作過程中,可能會損傷血管壁,導致出血、血腫、動脈夾層等并發(fā)癥。嚴重的情況下,可能需要外科手術治療。
(二)心律失常
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過程中,可能會刺激心臟,導致心律失常,如室性早搏、室性心動過速、心室顫動等。醫(yī)生會密切監(jiān)測患者的心電圖變化,及時處理心律失常。
(三)支架內血栓形成
支架植入后,支架內可能會形成血栓,導致血管再次狹窄或閉塞,引起心肌梗死等嚴重后果。因此,患者術后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進行預防。
(四)再狹窄
盡管支架植入可以改善血管狹窄,但仍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再狹窄的情況。再狹窄的發(fā)生與多種因素有關,如血管病變的性質、支架的類型、患者的個體差異等。如果發(fā)生再狹窄,可能需要進行再次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