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腔雙囊胃管(又稱三腔二囊管)是治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關鍵急救器械,其操作需嚴格遵循醫(yī)學規(guī)范。以下從術前準備、術中操作、術后護理三個階段,系統(tǒng)梳理臨床實踐中的關鍵注意事項。
一、術前準備與評估
器械完整性檢查
需通過充氣實驗確認胃囊、食管囊無漏氣,并標記管腔刻度(如45cm、65cm)。建議采用無菌水測試氣囊密封性,避免因氣囊破損導致壓迫失效。
準備液體石蠟、50ml注射器、血壓計、牽引裝置(如0.5kg沙袋)及急救藥品。
患者評估與溝通
排除禁忌癥:冠心病、高血壓、心功能不全患者禁用,因其可能因氣囊壓迫加重心臟負擔。
體位選擇:半臥位或頭高腳低位,頭偏向一側,防止誤吸。
心理干預:需向患者解釋操作流程,緩解焦慮情緒,必要時使用鎮(zhèn)靜劑。
二、術中操作規(guī)范
插管深度與定位
插入深度需達55-65cm,可通過抽吸胃內容物或胃鏡直視確認位置。
警惕誤入食管:若胃囊在食管內充氣,可能導致食管撕裂甚至胸腔感染,需使用導絲引導或超細胃鏡輔助定位。
氣囊充氣與壓力控制
胃囊:首次充氣200-300ml,維持壓力50-60mmHg,向外牽拉至輕度彈性阻力后固定。
食管囊:若胃囊壓迫無效,再充氣100-150ml,維持壓力30-40mmHg。
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:每2-3小時檢查氣囊壓力,避免壓力過高(>60mmHg)導致黏膜缺血壞死。
牽引與固定
使用滑輪裝置懸掛0.5kg重物,避免直接牽拉導致管道移位。
每8-12小時放氣5-10分鐘,防止黏膜壓迫性潰瘍。
三、術后監(jiān)護與并發(fā)癥預防
生命體征監(jiān)測
持續(xù)觀察心率、血壓、呼吸頻率,警惕吸入性肺炎(如患者頻繁嗆咳)、食管破裂(如胸痛、皮下氣腫)等并發(fā)癥。
定期抽吸胃內容物,若持續(xù)出血需調整氣囊壓力或重新定位。
黏膜保護與護理
每日兩次口腔護理,使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,防止感染。
鼓勵患者深呼吸、咳嗽排痰,預防肺部并發(fā)癥。
拔管時機與操作
止血24小時后,先釋放食管囊氣體,觀察12小時無出血再釋放胃囊。
拔管前口服液體石蠟20-30ml,緩慢拔管后禁食24小時,逐步過渡至流質飲食。
四、特殊情況處理
氣囊漏氣或移位
若患者出現(xiàn)呼吸困難或氣囊滑脫,需立即剪斷三腔管,放出氣體并重新插管。
定期檢查氣囊壓力,避免因漏氣導致止血失敗。
長期置管風險
置管時間不宜超過72小時,否則黏膜損傷風險顯著增加。
若出血持續(xù),需考慮內鏡硬化治療或外科手術。
五、操作禁忌與替代方案
絕對禁忌:冠心病、高血壓、心功能不全患者禁用。
相對禁忌:鼻咽部畸形、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慎用。
替代方案:對于無法耐受三腔管的患者,可優(yōu)先選擇內鏡止血或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(TIPS)。
總結
三腔雙囊胃管的操作需嚴格遵循“定位精準、壓力可控、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”原則。醫(yī)護人員需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,密切觀察患者反應,及時調整操作策略。同時,應向患者及家屬充分告知風險,確保知情同意。通過規(guī)范操作與細致護理,可顯著提高止血成功率并降低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