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腔二囊管放置術是針對門靜脈高壓引發(fā)的食管-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的緊急止血技術,通過機械性壓迫實現(xiàn)快速止血。該技術需嚴格遵循標準化操作流程,從術前評估到術后護理的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均需精準把控,以下結合臨床實踐與權威指南,系統(tǒng)梳理操作流程及關鍵要點。
一、術前評估與準備:筑牢安全防線
患者評估
病情評估:確認患者存在食管-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,排除胃腸穿孔、嚴重心肺疾病、意識障礙等禁忌癥。
鼻腔檢查:使用手電筒觀察鼻腔結構,排除鼻息肉、鼻中隔偏曲等影響插管的解剖異常,選擇較大側鼻腔操作。
知情同意: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操作目的、風險及配合要點,簽署知情同意書。
物品準備
核心器械:三腔二囊管(需提前檢查氣囊完整性及充氣后形態(tài))、50ml注射器(2支)、止血鉗(3把)、滑輪牽引固定架、0.5kg沙袋(或鹽水瓶)。
輔助用品:液狀石蠟油、無菌紗布、治療巾、棉簽、血壓計、負壓引流裝置、冰凍生理鹽水。
急救設備:床邊備吸引器、氣管切開包及簡易呼吸器,以應對突發(fā)窒息。
操作者準備
雙人協(xié)作:主操作者負責插管及氣囊管理,助手協(xié)助固定患者頭部、觀察生命體征及配合抽吸胃內(nèi)容物。
無菌操作:穿戴無菌手套、口罩及帽子,操作臺面鋪治療巾,嚴格遵循無菌原則。
二、操作流程:分步實施精準止血
體位與麻醉
體位:患者取平臥位,頭偏向一側,頜下鋪治療巾防止分泌物污染。
麻醉:用2%利多卡因膠漿噴霧鼻腔及咽部,每側鼻腔噴3-4次,間隔5分鐘重復,減輕插管刺激。
插管與定位
潤滑導管:將三腔二囊管前端50cm(含氣囊段)涂抹液狀石蠟油,減少摩擦損傷。
插管深度:經(jīng)鼻腔緩慢插入,至咽部時囑患者做吞咽動作,順勢推進至65cm刻度處。
確認位置:用50ml注射器抽吸胃管,見血性胃內(nèi)容物或回抽液pH<3.5(胃酸特性),提示管端已達胃內(nèi)。
氣囊充氣與固定
胃氣囊充氣:
向胃氣囊注入200-300ml空氣,使囊內(nèi)壓達50-60mmHg(通過血壓計監(jiān)測)。
用止血鉗夾閉胃氣囊管口,防止漏氣。
緩慢外拉導管至遇中等阻力,提示胃氣囊已壓迫胃底賁門部。
食管氣囊充氣(若胃氣囊壓迫無效):
向食管氣囊注入100-150ml空氣,維持囊內(nèi)壓30-40mmHg。
夾閉食管氣囊管口,避免過度充氣導致食管黏膜壞死。
牽引固定:
用膠布將導管固定于患者鼻部,避免滑脫。
通過滑輪裝置連接0.5kg沙袋,保持持續(xù)牽引力,確保壓迫效果。
術后確認與監(jiān)測
止血效果評估:連接負壓引流裝置,觀察引流液顏色及量。若引流液由鮮紅色轉為淡黃色或清亮,提示止血成功。
氣囊壓力監(jiān)測:每2-3小時檢查氣囊壓力,若壓力下降需及時補氣,防止止血失敗。
并發(fā)癥預防:
黏膜損傷:每12小時放氣15-30分鐘,放氣前口服液狀石蠟油15-20ml,減輕黏膜粘連。
吸入性肺炎:鼓勵患者咳出分泌物,無力咳出時及時吸痰。
心律失常:避免氣囊壓力過高或牽引過重,持續(xù)心電監(jiān)護。
三、拔管與后續(xù)管理:確保安全過渡
拔管指征
出血停止24小時以上,且無活動性出血征象(如引流液無血性、血紅蛋白穩(wěn)定)。
放置時間一般不超過72小時,長期壓迫易致黏膜壞死。
拔管流程
放氣與觀察:先放食管氣囊氣體,解除牽引后放胃氣囊氣體,繼續(xù)觀察24小時無出血。
潤滑與拔管:口服液狀石蠟油20-30ml,抽盡氣囊內(nèi)氣體后緩慢拔管,避免暴力牽拉。
囊壁檢查:觀察囊壁血跡,輔助判斷出血部位。
后續(xù)治療
藥物干預:拔管后繼續(xù)使用降低門脈壓力藥物(如生長抑素、特利加壓素)。
內(nèi)鏡治療:24-48小時內(nèi)行內(nèi)鏡下套扎或硬化劑注射,鞏固止血效果。
營養(yǎng)支持:拔管后逐步過渡至流質飲食,避免粗糙食物刺激黏膜。
四、關鍵注意事項:規(guī)避操作風險
氣囊管理
充氣順序:必須先充胃氣囊,再充食管氣囊,防止胃氣囊充氣不足導致滑脫至食管。
壓力控制:胃氣囊壓力需維持在40-50mmHg,食管氣囊30-40mmHg,過高易致黏膜壞死,過低則止血無效。
患者配合
吞咽動作:插管至咽部時,囑患者做吞咽動作,避免誤入氣管。
體位管理:牽引期間保持頭偏向一側,防止分泌物逆流。
并發(fā)癥處理
呼吸困難:若患者出現(xiàn)呼吸窘迫,立即剪斷導管并放氣,解除氣道壓迫。
食管狹窄:長期壓迫者需定期行胃鏡檢查,必要時行食管擴張術。
五、總結與展望
三腔二囊管放置術是搶救食管-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的“最后防線”,其操作需兼顧速度與精準度。隨著內(nèi)鏡技術的進步,該技術已逐漸從一線治療轉向過渡性止血手段,但其在基層醫(yī)院及緊急情況下的價值仍不可替代。未來,通過結合超聲引導、智能壓力監(jiān)測等新技術,可進一步提升操作安全性與療效,為患者爭取更多生存機會。